五度-瓶颈

2018已经过去四分之三,筑基期的道友们修炼到元婴期了么?修炼过程中有木有遇到瓶颈啊?

自从修仙以来,和道友们聊天的话题也会经常提及瓶颈,遇到瓶颈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,在很多仙侠大会上,常常有渡劫期的道友讲述他们如何渡过瓶颈的。

去年的这个时候,在一个叫“谷歌方法论”的宗师禅会上,听到一位渡劫期的宗师对瓶颈的论述,受益颇深.

忘了自我介绍,我叫哈希,从一个叫地球的地方穿越到这个大陆,那是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,伸手不见五指,我正在废寝忘食的找一个bug(巴格),找着找着,脑海中隐隐约约有个画面在跳动,电脑上的代码越来越模糊,扭曲成了一个长着四条腿,三个眼睛的奇怪虫子,它的声音传进了我的脑海中,“来啊,来啊~这个世界需要你,快来吧~~”,然后双眼一黑,就失去了意识.

醒来时发现自己在这个叫做五度的星球上。旁边有一只被打死的虫子,和昨晚看到的一样。救我的是一个身材瘦小的兄弟,他肩上扛着一个三角叉,嘴里叼着一个鸡腿,看我醒了,和我说,“小兄弟,你醒啦,是我救了你,你从哪来的啊?这里已经很久没有人类了,你看四周都是巴格”,“我?我从神州来的,这是哪里啊?是在地球上么?”“地球?那是什么球?这里是五度大陆”“…”

经过一番交流,哎,我,哈希,成功的被一只巴格引到这个星球上来了。据傅里叶(救我的这个小兄弟)说,这片大陆上,有很多超级巴格存在,它们无比的强大,而且有很厉害的探寻能力,专门寻找宇宙中各个星球生产巴格多的人,把他们吸引到这里,为这些无敌巴格生产更多的小巴格。

所以,我是因为巴格写的太多了,然后被一个无敌巴格发现,于是派了个小喽啰去地球引渡我过来,没想到引渡的小巴格被傅里叶打死了。

傅里叶看我知道真相后生无可恋的样子,安慰道:“没关系,大兄弟,这里虽然生产巴格的非常多,但是像化神期,渡劫期的大神依然有很多,你好好修炼,有朝一日,说不定能找到那个引渡你过来的无敌巴格,然后找回你本来星球的坐标,就可以回去啦,或者踏破虚空去其他地方。对了,我正要去参加一个叫做得到的宗教看点东西,你要一起去么?”

“去!还有,我看起来很像大兄弟么?”

“不像,像小兄弟。”

于是跟着傅里叶去了得到,在那里呆了一年,了解了很多。今天这个瓶颈也是当时在得到下一个叫谷歌方法论的门派里,听一位渡劫期前辈留下的影像,他的很多影像让我受益颇深。

和地球上差不多,五度大陆上有很多人类,还有其他物种,都是和平共处的,也有各种职业,像巴格卜莎师,巴格狩猎者,器皿师,药师,机械师,算法师,数据师,IT师,爪哇师,拍片师…….

虽然职业很多,但是每个职业都会在一定时期遇到各种各样的瓶颈,有很多筑基期和炼气期的修炼者,要求渡劫期的大神们在大陆上呼吁提高他们的地位,就此,渡劫期的一位前辈吴军出了一期关于瓶颈的影像。

他说遇到瓶颈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,不必大惊小怪。这个现象存在于各行各业,不仅仅IT师,爪哇师,拍片师会遇到,其他职业也都很普遍。甚至像以前被称为铁饭碗的巴格卜莎行业,也是每况愈下。这些问题并不是呼吁提高地位就可以的,也不是简单的努力就能解决问题,如果原因没找对,所谓的解决方法(跳槽或者改行)也是瞎添乱。

所以如何下手呢?这些人缺失啥?其实是一种新的认知,一种信息时代的思维方式(计算机思维)。

主要是对量级这个概念的认识,由于我们生存的环境,决定了对大数字是无感的。这也导致我们被限制了很多认知,我们思维方式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,就很难在这个行业里突破瓶颈。从筑基期到炼气期,可能努力点,就能提升,但是从炼气期到元婴期,就没那么容易了,而且期间也很容易遇到各种修炼瓶颈,这个时候,就需要切换思维了,调整当前的认知。

当时这位渡劫期的前辈,还在影像中留下了一个问题:

“未来十年,世界上什么东西增长最快?或者说五度大陆上什么地方变化最快?”

当时盘坐在影像前(影像在下面),思考了好久,什么东西增长最快呢?除了巴格。感觉应该是数据,自从来到了五度大陆,这里的数据变化可大了,而且对数据的处理转化和利用,令我瞠目结舌。

什么地方变化最快?我对五度大陆还不够了解,不知道。所以你们觉得呢?

影像:

快到年底了,可能是回顾一年工作收获的时候了,不知道你这一年在职业发展中是否满意。如果你获得了晋升,或者有明显进步,那么恭喜你。

如果你觉得没有达到年初的预想,甚至遇到了职业发展的天花板,也不用着急。我们提高了见识,找到正确做法以后,相信你明年会做得比现在更好。

遇到职业天花板是一件常见的事情,大家不用大惊小怪。很多 IT 从业人士向我抱怨,说他们在社会上被人看不起,被谑称为“码农”,希望我作为一个计算机行业成功的从业者、技术专家,在各种场合呼吁提高他们的地位。

应该讲,今天的世界离不开程序员,就如同我们离不开建筑工人一样,因此全社会应该尊敬他们。但是,很多程序员完成工作的水准,以及对自己的要求,还真有一点像是码农。

更让他们烦心的是,IT 行业的从业者,用不了10年就遇到职业天花板了,以至于无论他们怎么自我提升,如何努力学习新技术,都摆脱不了码农的处境。一些人虽然通过换工作当上了一线经理,管着几个人,但是事业也就到头了,大的事情做不了,小的事情做着烦。

刚才说的这种现象不仅在 IT 行业里很普遍,在其他很多行业中也是如此,包括过去被誉为金饭碗的银行业,现在可以说是每况愈下,很多人不要说提升了,保住饭碗都是问题。

这些人的问题,并非我们呼吁提高他们的地位就会有作用,也不是简单的努力就能解决问题。如果原因没找对,所谓的解决方法(比如跳槽和改行)无非是瞎添乱。

实际上,不仅员工们着急,很多老板在新形势下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。今年好几家国内巨无霸公司的董事长和 CEO 找到我,都是同一个原因,眼看着自己的企业在信息时代可能落伍,但是从上到下都感觉“好无力啊”。

这些公司有的管理着几万亿的资产,有的一年有小一千亿的利润,但是四五家这样的企业市值加起来,还不如一家腾讯。他们想发展,但是不知从何入手。

这些人和企业所缺失的是什么?其实是一种新的认知,一种信息时代的思维方式,我把它叫做计算机思维。

为什么叫它计算机思维呢?这并不是说计算机有思维,而是因为这种思维方式是伴随着计算机出现的。简单地讲就是和常人思维完全不同的一种方式,它包括很多方面。

今天为了方便你理解这个概念以及认识它的重要性,我只介绍计算机思维的一个方面,就是对“大”和“小”的理解,或者说对量级这个概念的认识。

我们人类生活的环境,决定了我们对大数字是无感的。

著名物理学家伽莫夫(宇宙大爆炸理论以及核聚变理论的提出者)在他的科普书《从1到无穷大》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。两个原始部落的酋长比赛,看谁说的数字大。第一个酋长说了三,第二个酋长想了半天,然后说你赢了。

你今天听起来觉得这两个人真可笑,至少说出四,岂不就赢了?但是对这两位酋长来讲,所拥有的东西就很少超过三个,比三个多的东西他们就觉得没有必要数清楚了,就用许多来形容了。也就是说,他们生活的环境限制了他们的认知。

生活在今天的人就对大数的认知好了很多么?其实好不了多少。我们不妨再看两个例子:

第一个例子,会做 PPT 的人都知道要用图表,而不是用数字列表来说明问题,因为认知学家早就发现人对大数字是无感的。今天很多人数100,000,000这个数字,还是从后往前,个十百千万地数。

第二个例子是王健林在2016年半开玩笑地讲,“先定个小目标,比如说一个亿”,被全社会吐槽,因为即便是在今天的美国,也很少有人能一辈子挣一亿人民币(也就是1400万美元左右),关于这一点我在上一季的《硅谷来信》第138封信中有详细分析。

但是,如果换一个角度思考这件事情,这也说明了人对“大”和“小”这两个概念的理解,其实受限于具体生活的环境。你习惯了某一个环境的度量,其实很难理解在量级上大得多的世界。对大部分人来讲,一亿等于财富自由,等于无穷大。

今天人的思维当然比1万年前的酋长们开阔了许多,但是相比计算机的思维就显得落后很多了,因为计算机从诞生开始,就是针对大数设计的。

1946年人类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时,每秒钟能进行5000次运算。虽然这个速度只有 iPhone 计算速度的一百万分之一左右,但是比人已经快得不得了了。

当时科学家们让它计算长程火炮炮弹的轨迹——这其实是发明电子计算机的原始目的,炮弹还没有落地,计算机就算出了轨迹,以至于在场的蒙巴顿元帅看得目瞪口呆,说,真快啊,简直是电的脑,“电脑”一词就是这么来的。

由于一开始就是针对海量数字设计的,因此计算机思维和人的思维是不同的,就如同我们和一万年前的酋长不同一样。比如说,我们觉得围棋的变化数量是数不清的,因为这个数量太大,以至于很多下围棋的人也说不清有多大。

当然,如果用数学方法分析一下,围棋的复杂性还是可以分析清楚的。棋盘上每一个点最终可以是黑子、白子或者空位三种情况,而棋盘有361个交叉点,因此围棋最多可以有3^361≈2x10^172这么多种情况。这个数当然非常非常大,大约是2后面跟了172个零。这么大的一个数字,人类对它是无感的。

不过,如果你去问物理学家,他们对这个数字会深有体会,他们会告诉你整个宇宙中不过才有10^80~10^82个基本粒子(质子、中子或者电子等等)。也就是说,如果把每一个基本粒子都变成一个完整的宇宙,再把这些宇宙中的基本粒子数一遍,数量也没有围棋棋盘上各种变化的总数大.

因此,这么多变化对人类来说就是无穷无尽。于是乎,我们人类就不把下围棋当作一种计算问题,而把这件事当成一种文化,或者更具体地讲是“棋道”。

但是,对于计算机来讲,围棋再复杂,2x10^172这个数字再大,它也是一个有限的问题。我们认为它不可计算,是因为人类脑子的计算能力也是有极限的,缺乏计算复杂问题的思路。但是在计算机看来,这个大问题是可以计算的。

当我们嘲笑那两个酋长只能数到3的时候,计算机可能也在嘲笑我们算不清围棋的步数。可以讲,认知决定了思维方式,当我们算不清的时候,我们就发明了所谓“围棋文化”这种思维方式。

相比计算机,人类对数字的认知也受限于我们作为生物进化的速度,这是人的思维和计算机的思维的另一个不同之处。

世界上最早的农业大约始于1万年前,人类大约从那个时代开始识数,人类最早的计算工具(在兽骨上刻上划痕计数)也始于那个年代。可以讲从酋长们认识3,到今天我们认识一个亿,经历了大约10000年的时间。平均每十年进步千分之八,不到1%。

那么计算机的进步速度有多快呢?我们知道摩尔定律让计算机毎十八个月性能翻一番,这大约相当于每五年涨十倍,或者每十年进步一百倍!

到今年,iPhone 正好是第十年,iPhone 8的速度恰巧大约是当初乔布斯宣布的第一款 iPhone 的100倍左右。今天如果你保留了一部第一版的 iPhone,不妨试试随便装一个今天的 App,根本用不了的,因为当初的 iPhone 速度太慢了。

如果我们往未来看,今天如果要开发5年之后的 IT 产品,就必须假设在今天10倍资源的框架下进行设计。但是让今天很多搞 IT 的人考虑拥有了10倍的资源以后,怎样才能更好地服务大众,他们是缺乏这种想象力的。

我们过去感叹乔布斯像神一样,因为他拥有一个计算机的思维,能够想象几年后的世界。相比之下,当时嘲笑他的诺基亚前 CEO 奥利拉(Jorma Ollila)的思维还是常人的思维。不幸的是,奥利拉等人的局限性让诺基亚遇到了天花板。

我们常说今天是后信息时代,或者即将进入智能时代。很多 IT 从业者的思维方式并没有跟上这个时代,这是他们很难在这个行业里突破天花板的根本原因。

不仅一般员工如此,老板或者一些大公司也不例外,明天我就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。从那些例子中你可以看出,需要换脑筋的不只是 IT 人士,而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所有人。

此影像来自得到的谷歌方法论 侵删